密码
——沙湾校区8年级 徐浩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而诗词就是我们学习、体悟中华文化的“密码”。诗词是华夏文明的瑰宝,民族精神的结晶。一首首诗词,记录了一段段历史,谱写着一页页传奇篇章。
我们最初的汉语学习,不正是从诗词开始的吗?当我们还在蹒跚学步,牙牙学语时,父母亲人在耳边诵读的诗词,早已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脑海里。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骆宾王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成为了我们童年时深刻的记忆。我们用诗词学习汉字,与诗词玩耍作乐。
诗词是我们童年的玩伴,也是学习汉语最好的老师。
渐渐地,我们不再一个字一个字地理解诗词,而是品读诗词整句在脑海中呈现的画面。从“满园春色管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中,我读出了春的生机盎然;从“接天蓬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中,我读出了夏的活力四射;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我读出了冬的凛冽绝迹。诗词中的四季,犹如一幅幅画卷,在我眼前渐次展开,让我体会到天地日月之大美。
我们能从诗词中看到祖国大好河山,体会最美丽的九州文明。
再往后,我们又不再满足于诗句表面,而是挖掘诗人在诗句中隐藏的内心世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是南唐后主李煜的亡国之哀;“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是王维对友人的不舍和担忧;“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这是辛弃疾浓浓的报国热血。
诗词是华夏文明的载体,是我们了解历史的最好途径。
最后,我们发现不同时期的诗词也能体现不同的时代气息。既有唐朝“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的兴盛,也有唐朝“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的战乱;既有宋朝“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的繁荣,又有清朝“沧波呜咽三江戍,碧血凄凉万古春”的衰败。
我们能从诗词中看到一个时代的景象,感受时代的兴衰。
诗词,中华文明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