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拒学谜团大揭秘→

面对新学期的到来,有些孩子可能出现“开学焦虑”。有失眠的,有厌学的,甚至有抵触上学、拒绝上学的。当孩子开口“我不想去学校”,家长应该如何识别孩子是否出现了拒学心理?面对孩子的困境,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开学之际,我们一起来揭开儿童青少年拒学谜团背后的真相。

拒绝上学

指的是6-18岁儿童及青少年由于心理、社会的原因(身体疾病等除外),主动地拒绝上学或难以整天坚持在课堂学习的现象,不仅包含长期不上学行为,也包含哪些在胁迫下上学的行为,多数学生经常表现出被动的上学模式。研究表明,儿童青少年出现厌学或拒绝上学和心理健康有关,他们并非讨厌上学这件事,而是无法应对和上学有关的不愉快的经历或让他们产生紧张、焦虑、甚至抑郁的事情。

拒学早期其隐藏征兆

1.学习轨迹断裂

包括有:作业完成时长突增>2小时/天(基线水平的2倍以上);连续3天未完成基础作业,且伴随"失忆式"遗忘(如声称老师未布置);教科书出现异常损伤痕迹(如反复折角页码集中分布)。

2.社交行为退行

包括有:课间独处频率增加,比如不和原来的伙伴和同学一起聊天,结伴去各处,更多时间是一个人单独在课间行动;回避集体活动,比如突然退出班级群聊或社团,体育课或者学校春游秋游,园游会等活动都兴趣减退,并且不主动寻找小组伙伴等,或者参与小组活动但仍然独来独往。

3.屏幕使用画像

包括有:日均网络娱乐APP使用时长>4.5小时(教育类APP占比<20%);夜间活跃时段(23:00-02:00)社交平台互动频次超过日间2倍者。

4.生理代偿机制

包括有:上学前1小时头痛/腹痛发作频率>3次/周(无器质性病变);早餐进食量锐减>50%(无器质性病变);入睡潜伏期>60分钟;凌晨1-3点清醒时段占比>40%。

当家长和老师发现三个及以上早期隐藏征兆后,就要适时开始了解儿童青少年的状况,理解他们拒学的因素,以便及时开展适当干预,降低拒学隐患。

拒绝因素

1.家庭因素

(1)高压期望:许多家长对孩子抱有过高的学业期待,这种高压环境容易让孩子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当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达到家长的要求时,就可能选择逃避上学。

(2)家庭关系冲突:父母离异、频繁争吵等家庭变故,会让孩子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内心充满不安和焦虑,进而将这种负面情绪转移到对学校的抵触上。

(3)教养方式:过度溺爱会使孩子缺乏面对困难的能力,而过度控制则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削弱他们的抗压能力,让孩子在面对学校的挑战时更容易选择退缩。

2.情绪障碍

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在儿童青少年中并不少见,这些情绪问题可能会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头痛、腹痛等,让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进而拒绝上学。

3.学校及同伴关系因素

儿童青少年所处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的授课方式,与老师及同学的关系都会对个体产生多方面的影响,当儿童青少年所处校园环境和自己认知产生混乱和冲突时候,就会产生对学校回避和恐惧。

一旦发现孩子的早期隐藏征兆,也分析出来了拒学的因素,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谜团解秘——家长做法

1.调整家庭氛围

(1)降低期待:家长要明确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减少横向比较,多关注孩子的进步和努力,而不是只盯着成绩和结果。比如,当孩子在某一次考试中取得了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2)情感支持:通过家庭活动,如共进晚餐、周末一起出游等方式,增进亲子间的感情,重建孩子对家庭的信任和安全感,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2.主动沟通与协作

(1)倾听技巧:家长要学会运用开放式提问,如“最近学校有什么事让你感到压力?”,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而不是一味地指责和批评。只有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2)家校联动:定期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社交情况,与老师共同探讨帮助孩子的方法,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3.寻求专业干预

(1)心理治疗:家长和孩子可以一同前往专科医疗机构寻求帮助。例如,在医生的指导下开展认知行为疗法(CBT),可以帮助孩子重构对学校的负面认知,改变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从而更好地应对拒学问题。

(2)药物辅助:对于那些因严重焦虑或抑郁而拒学的孩子,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抑郁/焦虑药物,有助于缓解他们的症状,为进一步的心理治疗和康复创造条件。

拒学原因解析

1.学业压力

随着年级升高,课程难度陡增,例如因一次课堂训练成绩不理想就产生逃避心理,成绩下滑导致的“习得性无助”,是很多孩子厌学的主要原因。当孩子多次努力仍无法取得理想成绩,便容易陷入自我怀疑,失去学习动力。

2.人际关系困境

被孤立、欺凌或面临同伴竞争的压力,都可能引发孩子对学校的恐惧。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孩子愿意上学的重要因素,一旦关系出现问题,孩子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

3.动机缺失

孩子对“学习意义”感到迷茫,时常问“学这些有什么用?”,这种无意义感会逐渐消磨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对上学失去兴趣。

拒学应对策略

情绪管理工具

1.即时调节:当孩子感到焦虑时,可采用深呼吸法,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通过调节呼吸来平复情绪,让自己冷静下来。

2.记录情绪日记:引导孩子将负面感受记录下来,把抽象的恐惧具象化,从而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情绪,减少内心的不安。

构建支持系统

1.同伴互助:鼓励孩子与信任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起学习、分享压力与应对经验,在同伴的支持下共同成长。

2.亲子关系构建:让孩子知道家里的大人是可信赖,站在他们那里但是规则清晰,坚定而又有耐心这件事对他们能安心说出自己困扰是非常重要的事。

3.主动求助:让孩子知道,遇到问题可以向信任的大人或者心理老师或专业机构咨询,不要独自承受,避免问题越积越多。

目标拆解法

将大目标拆解为可操作的小任务,比如把“考上重点高中”的目标,细化为“每天背10个单词”“每周做一套模拟试卷”等,让孩子在逐步完成小任务的过程中,积累成就感,提升学习动力。

儿童青少年拒学问题不容忽视,家长们需要深入了解背后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们重新找回对学习的热情,健康快乐地成长。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的温暖陪伴者和有力支持者,与孩子一起跨越成长中的每一道坎。

原标题:《儿童青少年拒学谜团大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