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姪」「侄」兩字有何分別?

歷史上,何字出現的早?

各朝代用法如何?

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甲戌本:「大舅賈赦之子賈璉娶的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內姪女自幼假充男児教養的學名呌王熙鳳」。清朝是用「內姪女」、「外姪女」,而不用「侄女」、「姪女」來分嗎?

我昨天寫了篇文,裡面正好討論到了「侄子」這個詞:

-----------------------------------

「侄子」表示「兄弟或其他同輩男性親友的兒子」是很晚才出現的,從中國基本古籍庫的檢索結果來看,最早的一條書證是:

近侄子祈年、彭年亦知學《詩》。

袁中道《珂雪齋近集·卷六》

在明代以前,「侄子」要麼指「侄子和兒子」,要麼指庶出的女兒。

蕭同侄子者,齊君之母也。 註:蕭同,國名。侄子者,蕭同君侄娣之子,嫁於齊,生頃公。

何休《春秋公羊經傳解詁·成公第八》

-------------------------------

插入一下=_=因為這篇文章主要討論的是子尾詞,所以我寫的時候比較關注「侄子」這個詞,而不是「侄」這個詞。「侄」表示「侄子」這個意思要早一些,在唐代就有了「侄子」或「子侄」的說法,顏真卿說晉朝就有叔侄之稱。不過那時候「侄子」指的是「兒子和侄子」。

娣是連讀成文的會意字,從女從弟,娣就是女弟,即妹妹。姪是蕭同國國君妻子的兄弟的女兒(=_=很繞吧),娣就是蕭同國國君妻子的妹妹,姪娣都是作為陪嫁送過來的。侄子就是蕭同國國君妻子的兄弟的女兒的女兒,按詞典上說就是「庶出的女兒」)

----------------------------------

唐代的時候出現「侄男」的說法,這是由於「侄」字本來既可以表示男又可以表示女,所以在它後面加實語素「男」來表示分化。

真卿書按:《顏氏家訓》曰:兄弟之子,北土多呼為侄。案,《爾雅》、《喪服經》、《左傳》侄名雖通男女,並是對姑之稱。晉世以來始呼叔侄,《晉書·王湛傳》:濟才氣抗邁於湛,畧無子侄之敬。書「侄」而又加「男」,此唐人之俗稱也。

顏真卿《顏魯公文集·卷二十七·序稱第十三侄男》

「侄子」可能是從「侄男」演變而來,因為「男」、「女」和「子」、「女」都存在對應關係。「侄子」也可能像「妗子」、「舅子」等其他親屬稱謂一樣,是在原有單音節詞基礎上加詞綴「子」而形成的。由於文獻不能反應當時的讀音,我們很難判斷「侄子」這個詞產生的途徑究竟是哪一種。不過從普通話的讀音來看,第二種的可能性更大一點。一般而言,口語中使用頻率越高的詞,越容易發生讀音上的弱化。有些複合式的雙音節詞,由於使用頻率較高,第二個音節也發生弱化。比如「耳朵」、「事情」、「功夫」等。這種弱化只與使用頻率有關,並沒有明顯的規律性。「侄女」第二個音節的弱化,可能也是出於這個原因。除此之外,「侄子」和「侄女」常常對舉,既然「侄子」第二個音節讀了輕聲,受它的影響,「侄女」的「女」子也就更容易弱化而讀輕聲了。

---------------------

因為我的那篇文主要討論「-子」詞綴的問題,所以關注點在「侄子」這個詞,至於「侄」的演化過程,我還不太清楚。希望能幫到題主吧。

「姪」最早的時候指的是「女子稱兄弟之子為『姪』」,「稱者」只能是婦人,「受稱者」男女皆可。

後來「姪」的用法擴大,「稱者」也變成男女皆可。

據《廣韻》載,「侄」是「堅固、牢固」的意思,但這個用法極其罕見。

可能是後來人們覺得,「姪」帶個女字旁,但又不單指女性,就借用「侄」漸漸取代「姪」了。

如果單純只討論「兄弟之子」這個含義,「姪」「侄」無差別,「姪」比「侄」早。

你好,吳語至今保留侄男,侄女的分化稱呼。

推薦閱讀: